講述一個男孩宗介與金魚公主--波妞(Ponyo)邂逅的故事。

本片由宮崎駿執導,以傳統手繪方式製作,光手繪稿即高達十七萬張以上,高齡六十七的宮崎駿也坦言,這可能是他最後一部作品(他在做魔法公主的時候就這麼說了……)。故事靈感來自宮崎駿長子,也就是曾執導《地海戰記》的宮崎吾郎5歲時於瀨戶內海渡假發生的事情。事實上,一直忙於工作的宮崎駿,與長子宮崎吾郎的關係並不和諧,加上宮崎駿對《地海戰記》的不滿評價,讓兩人始終處於冷戰狀態,宮崎駿正如片中一直遠航的父親對親人疏於照料,《崖上的波妞》可說是宮崎駿的親情反省之作。

 

如果就一般動畫電影來看,這算是一部很有趣的改編童話;但是如果就宮崎駿導演的電影來看,我還是比較喜歡他以前的作品。

 

在他以前的作品中,雖然常常會融入自己對母親的感覺,但整體方向依舊是大器的,每部都是為小孩子們、為大自然量身訂作的溫馨動畫,是可以讓我們在長大之後,覺得懷念、並有所省思的。但自從《霍爾的移動城堡》後,我覺得這種感覺已經不在了,就像本片一樣,他已經開始「為自己」做動畫,為了「自我滿足」而做動畫,所以電影中的原創性大減,給人的感受性也大不如前,剩下的就是號稱傳統手繪的電影娛樂和宣傳噱頭罷了。總歸來說,在題材上說好聽點就是一種「自我突破」,說難聽點就是「失去特色」;但在動畫的製作手法上卻剛好相反。

 

如果先撇開宮崎駿不談(可能是我對他要求太高XD),我個人倒是蠻喜歡這部動畫的。一開始當宗介撿到波妞,卻一如往常地把牠當一般金魚看待的時候,我真的覺得我老了!一隻金魚長成這樣竟然一點也不覺得怪異,更讓我傻眼的是,她媽媽看了金魚的臉之後也完全不放在心上,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完全失去了赤子之心呀……

 

另一個讓我深有感觸(也可以說是欣慰)的場景,就是「淹水」。看到這一段時,讓我不禁想起小時候很喜歡的《熊貓家族》(宮崎駿非常早期的作品),裡面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橋段在描寫村莊下大雨後淹水的情形,那個場面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,而《崖上的波妞》裡那段淹水的情景就和《熊貓家族》中如出一轍。但喜歡歸喜歡,既然我已經長大了,多少還是要想到一些現實層面的問題,那就是--宮崎大導你把水災這件事搞得太夢幻了啊!害我小時候一直期待颱風過後我家可以淹大水,然後我爸就可以坐在屋頂上喝茶釣魚、我媽一邊潛水一邊做家事(打開抽屜還會有螃蟹爬出來)、然後我划著床(是床沒錯!不是船!)到處去探險,邊划床還可以邊和漂流不定的鄰居們打招呼,隔著清澈如鏡的水面還看到美麗的大魚小魚在房子旁邊游來游去,這一切多麼美好啊!但是現在我只知道泡水菜很難吃、泡水車會壞、泡水床會發霉、泡水房子會一片狼藉,就算我划著小船出征也絕對見不到很HIGH的鄰居和村民啊!更慘的是我家可能會斷糧!所以夢幻的水災永遠只能是2D的,真正的水災只會和「欲哭無淚」……之類的形容詞和在一起啊!

 

但無論如何,這部電影裡還是以極大篇幅描寫了如夢似幻的水災。

 

其次,就是本片和《霍爾的移動城堡》一樣讓我垢病的缺點,就是交代不清。我還以為看到最後終究會了解為什麼波妞的爸爸是人類,又為什麼討厭人類,那個生命之水到底是要幹啥用!?而且說要給宗介最後的考驗,結果不就是給他看到波妞從人變魚的過程而已,是要考驗什麼?一開始看到人面魚都不以為意了,這樣到底是考驗得出什麼我真的想不通;還有宗介的媽媽和波妞的媽媽談了那麼久,結果到底是談了什麼也沒有給觀眾知道一下,是在報明牌嗎!?暴風雨時那些衝著宗介媽媽而來的大魚海浪又是為什麼?因為要經過一番大風大浪才可得到波妞媽媽報的明牌嗎!?結果真正接受考驗的根本是他媽媽啊!

 

我是個看完每部電影都會上網查出故事背景,片中看不懂的地方沒搞懂就會很難受的人;那這部《崖上的波妞》是我看得不夠認真或理解力太差嗎?還是現在的小孩都這麼沒想像力外加不求甚解?這些我無法理解的謎就連維基百科上也草草帶過,搞得我看完之後有種不太甘心的感覺。但是,如果單就打發時間而言,本片的娛樂效果還算挺不錯的,運氣好的話說不定你還可以找回一點赤子之心(但我反而意識到自已已經完全沒有赤子之心就是了……)。

 

PS. 波妞雖然一開始怎麼看怎麼怪,但後來會越看越可愛(聲優有加分)!

PSPS. 過了10幾年,《熊貓家族》還是大推!但現在想看到也很難了XD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arsno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